自己有一套教育方法、模式,但在長輩面前卻使不得,只能靠吼孩子來短暫平息餐桌戰(zhàn)爭,最后導(dǎo)致長輩、自己、孩子三敗俱傷;
因為自己的嚴厲教育,孩子難過傷心。當(dāng)情緒下去以后,自己面對孩子又后悔不已。
其實我們都清楚,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任憑情緒的流動去“教訓(xùn)”孩子是教育中最使不得的方法,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無心地吼罵孩子,你是否也說過下面類似的話: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就不讓你看電視了”
“你聽不聽話啊?哪有孩子像你這樣的”
這些無心的話語,是帶有“暴力”的,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更會傷害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引發(fā)親子間的痛苦。
也許,我們一直在和孩子進行“暴力溝通”。
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常見的暴力模式有哪些: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爸爸媽媽很傷心的?!边@一類話語我們會把自己設(shè)置在劣勢的狀態(tài),讓孩子覺得愧疚、不安。通過情感上的操縱,我們在無意中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或許每個人的童年都聽過,也深有體會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傷害:在比較中,我們變得自卑。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被比較性格變得孤僻、不合群。
在親子關(guān)系中,父母就是強者。在教育孩子中,總有使命感:我是你父母,我就要管教好你。
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嚴的形象,用命令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就像劇中媽媽對不吃飯的孩子說:你是不是不聽我的話了!
我們有句老話:打多了就學(xué)乖了。因為孩子的不聽話,家長有時候會上手打孩子,制服孩子,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
即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yīng)。
或許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下班回來累了,只想癱在沙發(fā)上玩手機,不搭理孩子和自己的互動;或者和孩子置氣時,特意地不理會孩子,就晾著他。這種有意無意的忽視,會讓覺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
暴力溝通對孩子的身心傷害
暴力溝通不僅不能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甚至?xí)o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比如:
●退縮、自卑、不愿意與人交流;
●自我批判、抑郁焦慮情緒增多;
●影響孩子的學(xué)習(xí)表現(xiàn)和與人交際的能力等等。
同時,形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對父母懷有更多的敵意和暴力態(tài)度。
在心理咨詢、家庭咨詢中,我們遇到很多這樣的來訪者、家庭:孩子因為童年遭受父母的打壓、比較,一直無法建立自信人格;因為父母的權(quán)威式教育,從小乖巧的孩子在成年后逃離父母;叛逆期少年不斷地做著與父母想法違背的事情,宣泄心中對父母的憤怒......
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
近期熱門課程推薦
雖然說在孩子的養(yǎng)育中,我們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交流方式,但我們真的不能發(fā)火嗎?不能有自己的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