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會發(fā)生很多很多的事件,而這些事件會引發(fā)信念/想法,信念/想法則進一步促發(fā)我們的行為和感受,舉例來說:
今天你和朋友約了七點見面,七點十五分對方還沒有出現(xiàn),打電話、傳短信也沒有響應,你會怎么想呢?
1.“我又被欺負了!”
你想著朋友怎么可以這么不尊重你,心里感到憤怒,再過五分鐘對方還不來你就要走人了。
2.“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你擔心朋友是不是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怎么會到現(xiàn)在還沒有來,也聯(lián)絡不到人。
第一種人他的信念是“我總是被欺負的那個,所有人都會背叛我”,因此他覺得朋友遲到一定是因為不尊重他,當七點十八分朋友終于到達時,他的行為反應是對朋友破口大罵;
第二種人他相信“我是有價值的,不會有朋友這樣子對我、不尊重我”,所以一定是對方出了什么事才會遲到,因此很擔心對方,當對方終于出現(xiàn),他的反應是松了一口氣。
同樣的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行為結果產(chǎn)生,事件和行為中間的信念/想法就像黑盒子,我們常常忘記去感覺這個東西,但中間的黑盒子正是左右我們如何看世界的關鍵,不安全感也是在這個黑盒子中定型的。
信念是怎么形成的?形成之后會發(fā)生什么事?
我們每天遇到那么多事情,像是朋友遲到或是已讀不回這種簡單的小事,重點在于,你是怎么想的?你的這些想法久而久之就會累積成“自我設定”,例如「我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我」、「全世界的人都會背叛我」就是一種自我設定。(推薦閱讀)
當我們的自我設定是負面的,例如“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我是掃把星”,會感覺所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壞事,所得到的感受也會是不安的,例如被已讀不回,原本是中性的事件,發(fā)生在擁有負面自我設定的人身上,就會是“天啊!怎么會這么慘啊!到底還有誰喜歡我?到底還有誰支持我?”,感受到的是低落、難過、痛苦的感覺;但如果從小身邊就有疼愛你的人或是支持你的人,幫助你形成“我是有價值的”、“我的存在是很棒的”這樣的自我設定,你看很多事情就都會是好事,感覺自然就是安全的、開心的,同樣被已讀不回,擁有正面自我設定的人仍然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對方只是現(xiàn)在剛好在忙等一下就會回,或是對方不回我我也可以找其他人,這沒有什么。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來自于我們內化的自我設定,有些人的自我設定是“我做再多都無法得到別人的肯定”,當報告被退回的時候,他自然就會跳進他的自我設定里,產(chǎn)生挫敗感,想要放棄;但如果從小的經(jīng)驗里你得到很多肯定,當面對報告被退回,你會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討論是哪里不夠好,相同的事件,一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安的、不友善的、不斷拒絕的,另一個是可以討論的、可以更好的,兩個人的世界就這樣不同了。
所以親愛的,在每一次外在事件發(fā)生時,都練習回到信念的檢視,你都是怎么想的,因為你怎么想,就會導引出安全與不安全的世界,接著更深層次的,是去整理出你長期以來的自我設定,不斷得看見,你就更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安全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