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轟轟烈烈的蘋果發(fā)布會結束了,庫克攜蘋果產品重磅來襲,除了Apple Watch S3以及新Apple TV,本次大會最重量級的產品無疑是被稱為“十年巨作”的iphone X,蘋果官方對這款產品的期望十足,其官網在宣傳這款產品時用上了“Hello 未來”這樣的字樣,彰顯十足霸氣。
姑且不論iphone X究竟如何,網上關于這款產品的介紹很多,大家想要了解性能及外觀的話可以去網上自行查找,小編關心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價格,iphone X 價格一出,小編的心也跟著刺痛起來,低配版64GB要8388元,而頂配版價格更是逼近萬元大關。小伙伴們紛紛吐槽:“賣腎也買不起iphone X了”。
“為何蘋果手機那么貴?”、“那么貴為什么有人買?”、“買蘋果手機的都是什么群體”,每年在蘋果發(fā)布會結束后,有關蘋果手機的這些話題都會被拿出來熱烈討論,與之同時衍生的是“裝逼”、“炫富”、“愛國”等形容詞被廣泛引用。
一款產品的成功離不開輿論的引導及精細化的運營,除了這些,往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蘋果的運營自不必多說,最關鍵的是我發(fā)現蘋果官方對于中國群體大眾的心理一定做過深入的了解。蘋果手機國行的發(fā)布價格比美國本土要高2000元左右,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都說這是蘋果官方故意抬高價格,欺負中國人人傻錢多來著,但是即便這樣,卻依然改變不了蘋果手機在高端領域獨占鰲頭的局面,該買的還是會買,砸鍋賣鐵也要買iphone,這是為何?
要了解大眾的消費,就得了解消費者的心理,行為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補償性消費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即現實中我們的很多消費行為(如消費成癮、強迫購物等)其實是為了尋求生活現狀與內心需求的一致。單這樣說比較難理解,我舉個例子就好了,我有個朋友姓王,我稱他老王,比我大十幾歲,在我的眼里他絕對算得上是這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單房子就有十多套,有一輛寶馬車代步,用的最新版蘋果手機、給老婆買的LV包更新?lián)Q代那是常事,但他有個行為令我非常不解,經常去買一堆的衣服,很多都是名牌,買回來也穿不了,試衣間都快堆滿了......后來一次酒后談心我算是了解了,原來老王小時候遭遇很不好,他的童年非常悲慘,生母過世得早,繼母性格彪悍,經常對他惡語相向。而他父親不知是被那女的迷住了還怎的,不但不幫他,還反過來教訓他。年齡大點后他聽到最多的是父親聯(lián)合繼母一起擠兌他,讓他滾出這個房子,說這個房子是他們的之類的話,他小時最大的心愿就是快點長大,然后能夠自己賺錢,早點離開這個家...
老王被至親父母趕他離開房子,他內心的自尊和安全感缺失會讓他把想買房子的需求感上升到一個極致,這個極致的結果會被放大,于是他會不斷買房來填補這種缺失。同樣的原因在他買衣等其它行為上也可體現。
老王的的案例不是個案,補償性消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人在失戀后會去大吃大喝、心情不好時瘋狂購物、老年人被騙后仍然去買保健品......
再來說說蘋果的事,蘋果從喬布斯時代取得巨大成功后,就被貼上了眾多標簽?!案叨恕薄ⅰ皶r尚”、“年輕”、“奢侈品”、“有錢人必備”......這些標簽有好有壞,蘋果官方沒想到自己的產品會被往負面方向解讀,但他們的做法顯然是默許甚至贊成的。比如他們調高產品價格,使得自己在高端手機行業(yè)變成獨一檔,這不就是明顯表明我們的產品就是更高檔、更貴嗎?而事實表明,這種做法至少在中國是可以成功的。
功利主義至上的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開始變得急功近利起來,加上外來文化的侵襲,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逢年過節(jié)回家聽到的不是張三做生意賺了多少錢,就是李四娶妻蓋房的事。大家對于成功的認可簡單而直接,有錢、時尚、賣得起房車、想吃什么就能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這就是大部分人認可的標準了,但事實是就是這樣的標準,我們普通人中的大多數都達不到,他們心理缺失的是被認可的需求。
蘋果消費者的心理應該是這樣的:他們內心想得到這個社會的認可,可是這個社會認可的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的標志很多,他們會在心里對號入座,我沒錢,但我可以買個蘋果手機,因為那是有錢的標志。我不夠時尚,我覺得我需要一個蘋果手機,因為那可以顯示我的時尚。于是理智被撇到了一邊,毅然花掉自己兩三個月的工資、吃咸菜方便面度日只為了一個蘋果手機的行為也就說得通了。
了解了補償性消費的心理機制后,大家再來看看那些年買過的蘋果手機,不知道是否會后悔呢?當然,如果純粹是為了蘋果手機的體驗和流暢度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是誰”、“我希望大家覺得我是誰”、“我有多希望被尊重”、“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用心理學解釋行為,讓心理學貼近實際!
關注為本教研,發(fā)現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