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明白“社交力”、“溝通力”的重要性,經過前兩周初步的“社交健康診斷”,也大致清楚了自己社交生活還有許多可進步的空間,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擬定提升社交力的“Action Plan”。提升社交力的Action Plan從何擬起呢?很簡單,就如同我們以往求學、求職的經驗,“勤能補拙”是不二法門。透過持續(xù)不斷的學習與練習,就能夠明顯進步與增加成就感。
然而,到哪里去找值得學習、或可以讓我們練習的對象與場合呢?
“聯(lián)誼”以往是大多數(shù)人拓展交友圈的第一個選項,因為參加聯(lián)誼的人,都是想交朋友的,大家的目的都一樣,也就沒什么好害羞、好尷尬;可是參加各式各樣的聯(lián)誼活動后,時常發(fā)現(xiàn),似乎都是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有時更多是僅以異性交往為主題,或是多以外表為選擇要素,持續(xù)參加單純的聯(lián)誼,似乎成果有限。
“社團”則是歷久不衰的形態(tài),如菁英人士聚集的扶輪社更是以素質高著稱,近期更興起許多以共同興趣為主題的社團,如慢跑、健身房、馬拉松,靜態(tài)者如料理,咖啡研究等,雖有共同交集之處,缺點是時間長了總還是同一批人,社交拓展仍有限。
“講座”類型活動就有多元化的主題,各種形式、題材、地點,都很豐富,但也是最挑戰(zhàn)的一點--必須有主動去認識他人的勇氣與決心!試想,我們多少次曾報名參加各類知名單位主辦的講座活動(如經理人月刊的創(chuàng)新管理講堂),卻不曾主動去了解其他在座的“同學”是誰、來自哪間公司、來上這堂課后預計如何運用…。課堂上很有可能不少是來自各產業(yè)的菁英,并且與我們關心著同一主題,不把握機會認識,豈不是非常可惜呢?但縱觀在各個這類型的講座活動當中,“似乎都沒有人在這么做”,一不小心,我們可能被認為是怪人?
其他常見的拓展社交型態(tài),如運用網絡、朋友介紹等等,各種方式都各有利弊。要能截長補短,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各種方式交互運用,無論是網絡,聯(lián)誼,社團,講座活動,請朋友介紹新朋友…等等,初期廣泛運用這些方式,都是讓自己練習跟陌生人說話、結交新朋友的好機會。
做到第一步“走出去、結交新朋友、拓展生活圈”便是敞開心胸的最大關鍵!
先敞開心胸,感受到生活圈拓展的好處與心靈豐富后,我們再來進一步談怎么詳細訂定自己的社交目標、如何篩選與編排各類社交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結交到的朋友關系應如何經營…等等。
認識新朋友可以增廣見聞、刺激既有生活規(guī)律所帶來的苦悶,更重要的是你借此將突破自己許多以往不敢嘗試的領域,也將因自己的潛能展現(xiàn)而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