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王某,男,9歲,三年級學生,暑期開學轉(zhuǎn)人私立借宿制學校,該生新學期經(jīng)常逃離課堂躲在校園某個地方不上課,且不想住校,經(jīng)班主任建議,該生父親某日中午帶該生到輔導室咨詢。孩子長得虎頭虎腦,胖胖的,衣著較整潔,進入咨詢室的時候面帶微笑,腳上比較臟,手上都是藍墨水。接著輔導老師與孩子進行了交流。

家長報告:王某4歲起,父母開始外出打工,一年回來兩三次,長期由爺爺奶奶照管。孩子在原學校成績很好,平時很少被打,如果犯錯,基本上是說服教育。轉(zhuǎn)學后怕孩子成績跟不上,管教比較嚴厲,剛開學幾天因想回家躲在校園沒上課被爸爸狠狠地揍過一次,同時爺爺嚇唬說如果再想回家而逃學不上課就不要他了,孩子才答應(yīng)上課不逃學,并且本周已經(jīng)堅持坐在教室里兩天了。孩子自己覺得讓爺爺生氣了,所以想回家給爺爺?shù)狼浮?/div>
班主任報告:不太守紀律,不跟隨班級集體就餐,偏要單獨用飯卡就餐。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愛和同學玩,開始是一個人待著,后來就是經(jīng)常找不到他。午休起床后同學都往教室走,他從宿舍出來就不見了,有時候躲在樓道的樓梯下,有時候躲在車棚里,有時候躲在花園里,就想著回家。跟他爸爸和爺爺也都交流過,但是沒用,最擔心的就是他晚上睡覺或者課間什么時候溜出校園,每次檢查宿舍都要專門看看他??傊逡埠辶?,狠也狠了,就是不行,總感覺他不太適應(yīng)住校生活。
案例分析
1.臨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王某逃學不想上課,家長擔心轉(zhuǎn)校跟不上,對其管教較嚴厲,大部分時間住在爺爺奶奶處,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自我適應(yīng)能力均較弱;比較害怕班主任;在班級中常常待在座位上,朋友交往較少,交往能力較弱;孩子身體健康,沒有其他的生理疾病或者異常的生理反應(yīng)。
2.原因分析
根據(jù)初診接待觀察和談話收集的資料,以及家長、班主任報告的信息,經(jīng)過分析,認為王某不能很好地適應(yīng)新的寄宿制學校生活,主要是對老師有輕微恐懼,有分離焦慮。引發(fā)心理行為問題的社會性原因和認知原因有:因為經(jīng)常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被老師批評;在家中說服教育較多,不能適應(yīng)半軍事化的較為嚴格的寄宿制集體生活,自我適應(yīng)能力較弱;進入新環(huán)境,和原學校的玩伴聯(lián)系被割斷,新的同學中缺乏朋友,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處于隔代“寄養(yǎng)”狀態(tài),當下家長又不夠理解,所以社會支持系統(tǒng)比較差;對家長將其轉(zhuǎn)到較好的寄宿制學校不能理解。
3.評估診斷
王某的問題是一般心理問題,屬于新校適應(yīng)不良,主要是輕微恐懼老師和分離焦慮。
4.評估診斷依據(jù)
(1)根據(jù)鑒別心理正常和異常的主客觀統(tǒng)一性、內(nèi)在協(xié)調(diào)一致性和人格相對穩(wěn)定性三原則,以及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型癥狀,家族無精神疾病史,可以確定不屬于異常心理范圍。
(2)在和輔導老師交流的過程中,能回憶起二年級當班長的時間,表現(xiàn)出智力正常,身體健康,無軀體疾病引發(fā)的心理問題。
(3)孩子的問題是由現(xiàn)實因素(離開父母住校)引發(fā)的;孩子感到痛苦,時間不滿一個月;痛苦程度基本還能在理智控制中,社會功能下降(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但能基本維持正常的學習(雖有逃課,但通過說服等工作現(xiàn)在還可以坐在教室聽課);不良情緒沒有泛化(只害怕班主任,沒有引起對所有老師的害怕)。
5.鑒別診斷:略
指導建議
依據(jù)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以接受等要求,根據(jù)王某的情況,我們制定了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能夠正常上課,不強烈要求回家,減少對班主任的回避,增加和同學的交往,建立較豐富的友誼,初步學習人際交往技能。遠期目標:學習環(huán)境適應(yīng),培養(yǎng)自信,增強心理健康。
圍繞目標,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建立良好的輔導關(guān)系
因為王某只有9歲,因此充分使用孩子能聽得懂的兒童化語言及孩子較為喜歡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同時,考慮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增加非言語行為的觀察以及鼓勵、澄清和歸納小結(jié)等技術(shù)的運用,再配以積極的傾聽;最后表達出對他的理解(害怕班主任、沒有朋友的孤單、想家等),從而結(jié)成“同盟軍”。
2.簡單使用系統(tǒng)脫敏法
在住宿學校的小學生眼里,班主任老師往往有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力。在這些事件的過程中,班主任的態(tài)度既有溫和溫柔的一面,也有嚴厲兇狠的一面,是不斷變化的,王某在此過程中逐漸擔心和害怕班主任,產(chǎn)生恐懼心理。因為王某除了睡著之外,幾乎整天都要和班主任在一起,所以盡快降低對班主任的恐懼程度是首要任務(wù)。對此,通過“做游戲”的方式簡單使用系統(tǒng)脫敏法進行處理:
第一,在討論“游戲”規(guī)則的過程中簡單建立了焦慮等級表:聽到班主任的名字[10],班主任到了學校大門口[30],班主任到了輔導室門外[50],班主任進門了[70],班主任到了你的身邊[100]。第二,教給王某簡單的放松方法。第三,逐漸構(gòu)建“焦慮等級一放松”反射。第四,布置作業(yè):離開輔導室后自己一個人做這個游戲(教給他沒有輔導老師在時應(yīng)該如何做)。
3.適當改變認知評價
害怕班主任的主要原因是老師的態(tài)度。在交流過程中,王某說“我反正也學不好”“我就不喜歡這里”“我就是沒用,(因為)我就想回家”“爸爸媽媽也不管我,不喜歡我,讓我一個人住?!薄@些話語當中流露出王某“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和“糟糕至極”的非理性觀念,雖然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孩子當下的真實反應(yīng),但確實影響了他的學習和生活。基于孩子當下的思維水平,不可能做更多的闡述、辯論,所以只能通過類比、簡單的解釋、例外架構(gòu)等方式對具體的事件(父母送他住校、老師讓他站講臺上等)重新進行“定義”。
4.努力改變孩子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
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溝通,主要請班主任做三點改變(任課老師參考班主任的做法):
(1)堅決不體罰或者變相體罰,通過微笑、撫摸頭部、拉手等肢體無聲語言讓孩子體驗親和,增加安全感。
(2)在表揚或者鼓勵孩子的時候表現(xiàn)出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有條件;表揚或鼓勵一定要言之有物,言有所指,不可故意表揚鼓勵,同時控制頻度;注意讓孩子感受到表揚鼓勵是真誠的。要求孩子的時候盡量注意并做到具有“溫柔的堅定”,溫柔的是態(tài)度,堅定的是立場。
(3)因為存在著觀察式學習與替代性體驗,所以班主任對其他孩子的嚴厲態(tài)度與做法如大省呵斥等,也會對王某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所以請班主任努力注意自己在學生群體面前的形象。
5.努力改變孩子家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母親能經(jīng)常在周末給孩子電話,多詢問在校情況。
(2)請父親近階段盡量多抽時間回來看孩子,特別是周末能回來陪伴,并多詢問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要單獨請老師過分嚴格地管教。
(3)請爺爺理解孩子,其實9歲孩子住校也挺艱難的,堅決不能恐嚇孩子,避免再說“再想回家而逃學不上課就不要你了”這些話語。
(4)任何人不得體罰孩子,但也要注意不能無原則順從孩子,謹防讓孩子從這件事當中習得“只要我想家不上課,他們就會答應(yīng)我”等不良經(jīng)驗,千萬不能被孩子的不良狀況所“控制”。
(5)永遠不要傳達“拋棄”“不要”“不愛”等信息,要傳達“不管你怎么樣,我們永遠愛你,永遠和你在一起”的信息;同時要注意這種愛是無條件的,而非達到什么什么條件或者表現(xiàn)怎么樣才愛他。
6.輔導效果
孩子離開輔導室時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第二次輔導后3天,班主任報告:現(xiàn)在王某比較活潑,能幫班主任拿東西,黑板擦掉在地上也能主動撿起,很樂意幫班主任做事情,而且沒有再逃課,上課發(fā)言還比較積極。但就是不愿站隊到食堂就餐,一個人走,中午不回宿舍午休。
三次輔導結(jié)束兩周后,班主任反饋王某在班級表現(xiàn)非常好,和同學玩得很開心,學習也不錯,因為是住校生,還做了個鎖門的“門長”,對這個工作非常負責。家長后來電話反饋孩子說現(xiàn)在學校挺好的,班主任和H老師(任課老師)對他都很好,問他“要不我們還轉(zhuǎn)回到原來的學?!睍r,孩子當時搖頭說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