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盜竊癖這種上了癮、不偷干凈不爽快的偷盜行為,犯罪心理專家認為,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本能的原始沖動,比如我們都喜歡吃好東西,聽動聽的音樂,但很多人不大愿意去辛苦工作。但當一個人受過教育后,就會有社會責任心,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這種原始本能。6歲之前,是一個人的心理關(guān)鍵期。
病理性偷竊,雖然不屬于精神問題,但是屬于心理疾病。這樣的偷盜行為,無法改變,難以抑制,這種情況屬于精神心理性的依賴表現(xiàn)。也就是說,盜竊已經(jīng)成為其習(xí)慣,很難根治,若非盜竊犯自己有戒除“偷癮”的意愿和決心配合就診,僅通過監(jiān)管場所對其做普遍的、常規(guī)的、簡單的心理干預(yù)是沒有效果的。而且,即使通過心理治療,緩解或治愈了罪犯的“偷癮”,如果出獄后,其沒有正當?shù)墓ぷ?、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再犯的可能性很高。